影视项目 https://m.touzitop.com/ 2021年上半年正式落下帷幕,6月最后一天,人社部印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2021-2025年的未来5年人社事业发展作出展望和指导,确立了6个重要任务,包括推动就业、健全社保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深化收入分配、劳动关系、公共服务等方面。其中在“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再次对“延迟退休和最低缴费年限”提出了要求: 第一,“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第二,“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 人社部将“延迟退休”和“最低工龄”纳入未来5年发展规划,看来延续了几十年的法定退休年龄和最低15年的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很快就会有所变动了,2021年-2025年这两项改革将会开始稳步推进。 为什么要实行“延迟退休”和延长“最低工龄”?出于哪些方面的考量呢? 首先,我国男性60周岁退休,女性职工和干部50周岁、55周岁退休的法定退休年龄是建国初期在人均预期寿命40多岁的背景下建立的,而2019年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3岁,退休年龄与平均寿命不匹配会造成“赡养比”失衡,比如之前5个劳动者负担一位老人的养老,现在3个劳动者负担一位,社会养老压力加剧。 再者,出于缓解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的考量,进一步平衡基金收入和支出,形成长期良性循环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额度不断扩大,其中2020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4376亿元,支出却高达51301亿元,首度出现年度收支亏空。倘若不延迟退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将继续扩大,不利于收支均衡,甚至威胁到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 第三,“延迟退休”也是出于为下一代减负的考虑。拿上海市为例,2020年上海人均预期寿命83.67岁,倘若女职工50岁退休,后面要领33年的养老金,而负担养老金支出的是年轻的在岗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这难免会产生“老啃小”的现象,增加了下一代人的养老压力,不利于代际公平。 第四,人口老龄化导致退休人员数量激增,劳动力却在减少。10年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增速较快,2020年较2010年,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和65周岁以上的占比分别增加了4.74%和4.63%,老龄化形势的严峻会造成退休人口数量激增,同时劳动力数量反而会降低。根据“规划”中预测的数据,未来5年,我国新退休人数将超过40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净减少3500万人,一方面影响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 再者,根据“规划”中的要求,“延迟退休”和提高“最低缴费年限”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可放心; “规划”中很明确地说到延迟退休要“小步调整、分类推进”,虽然目前“延迟”的细则没有披露,但一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从60周岁延长到65周岁,大概率是每几年延长1岁或者几个月,或者是“分类推进”,比如先渐进式的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再兼顾延长男性退休年龄。因此广大临退人员不必担心退休年龄会一次性延长好几年,即便延长恐怕也只是几个月或者1年而已,影响非常小。 另一项重大变动就是提高“最低缴费年限”。现行领取养老金待遇的条件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且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不低于15年,在提高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下,未来领取养老金的要求可能是15.1年、15.2年,总之将会是“逐步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综合这部分,无论是“延迟退休”还是“最低工龄”,都将会是“渐进、逐步、小步”的调整,对于60年代出生的、70年代出生的女性而言,影响很小,而70年代出生的男性和80、9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等到他们退休的时候,很可能退休年龄和最低缴费年限的要求已经调整到位了。 综上所说,无论是“延迟退休”还是提高“最低缴费年限”,都具有保障劳动力供给、维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重大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这一代人的养老压力不能完全压到下一代人身上,这是不负责任、不利于代际公平的做法。 好在人社部充分考虑到了广大退休人员的心理落差,均实行“渐进、逐步、小步”的调整原则,这样更有利于政策的推行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接受度,更好的平衡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等各个方面。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人脉网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