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人脉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人脉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人脉网公众号

人脉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许伟:这三个因素或影响全球通胀水平的结构性转变

2021-09-14 发布于 人脉网
罗意威包包

  6月7日电题:《许伟:这三个因素或影响全球通胀水平的结构性转变》

  从中期视角看,有三个可能影响全球通胀水平的结构性转变因素。

  第一,宏观政策理念发生变化。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使全球私人和政府负债都出现一定收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政府扩张了资产负债表,但私人资产负债表收缩。疫情以来,私人和政府资产负债表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当然,这和危机性质有一定关系,但理念也是重要的影响变量。美联储修改了政策框架,提升了对通胀的容忍度。鲍威尔在2013年讨论缩减购债计划的时候,相对鹰派,但造成了市场较大的波动。现在美国经济尚未充分恢复,过去的那段经历应该会让他更谨慎对待紧缩。由于对刺激过度的担忧让位于刺激不足的担忧,财政纪律也更松弛。当然,也有不少人讨论现代货币政策理论,背后的一个很重要的逻辑就是货币扩张不一定导致通胀。但要看到,20世纪80年代沃尔克坚定的反通胀立场,在一代人心中树立了央行自主性的权威形象,锚定了通胀预期,一定程度上成就了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大温和。但显然,千禧一代以及更年轻一代,经历过量化宽松、资产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经历过疫情之后政府大力度救助,这种预期的稳定性可能发生改变。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是“长期停滞”概念的重要推动者,但最近也在指责美联储“太自大了”(Dangerous Complacency)。

  第二,全球供给体系效率下降推升成本。对全球大循环有一个简单形象的逻辑,即欧美负责消费或创新,东亚负责生产,拉美和中东负责提供原材料。因为这套逻辑设计,让美国既享受到了低廉的商品和服务,又能以低利率成本借钱,还能在海外投资当中获取更高的投资收益,享受所谓的货币霸权。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显示全球大循环难以为继。而且,危机之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各国更多考虑安全性和产业链韧性问题。欧美也希望推动制造业回归。东亚则开始有更多的创新。比如,从创新链的变化看,美国研发投入大幅下降。同时,全球化进程面临更大的逆风,新冠疫情的冲击也进一步增加了各方对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的担心,区域化特征更加明显。而当全球大循环被缩减为区域性循环的时候,整个供给效率是下降的,相关成本会显著上升。

  第三,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往中速增长阶段换挡基本结束,供求更为平衡。次贷危机之后,虽然全球化受到冲击,但是刚好叠加了中国过去十年的增长阶段转换,在过渡期间供给相对比需求多一些,因为之前的产能是按照高增长预期投入的,但随着重要的需求增速回到与中速增长阶段基本匹配的水平,后续的产能布局也会有所调整。再加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求更为平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政策落实,也可能进一步提升传统行业产能集中度。尽管经历了疫情冲击,但两年平均看,一季度经济增长5%,如果再考虑到一些消费需求不能再追回,实际经济运行已很接近潜在水平了。一些重要的细节,也有助于评估经济恢复动能。消费端,服务消费恢复相对滞后。跨国来看,像泰国这种旅游业/服务业比重比较大的国家恢复比较慢,也印证了这一点。但商品消费、住房支出保持较快增长,显示居民支出意愿并不低。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看,增速还不高。微观的活力也在继续改善。2021年前4个月,新办涉税市场主体超过400万户,显示微观主体非常活跃。而新办市场主体尤其是新增企业,吸收就业能力和经济竞争力往往更强。

  总的来说,研判当前形势,不仅要从流动性、疫情造成的供需错配等角度看,可能还需要对中期结构性转变因素给予更多考量。从这些结构性视角观察,全球通胀的中枢可能会有一定抬升。中国的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从2020年5月份就开始做出前瞻性调整,比如货币市场利率缓慢回升。至于评估美联储下一步量宽缩减,是否会重复过往的美元周期,剪新兴市场新一轮“羊毛”,则需要更多考虑美国经济体量的相对下降,以及美联储政策制定中国际因素权重的上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目前中国经济恢复动能较强,重要农畜产品和能源供给有保障,宏观政策腾挪的空间更大。

(文章来源:中新经纬)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人脉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人脉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人脉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人脉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