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废旧设备回收
她姐的记忆中,很久没有出现过这样让人害怕和震惊的恶性社会案件。 5月29号晚上,在南京繁华的闹市区。 一位男子驾车碾人、持刀捅人、逃逸撞人。 警方很快赶到,但,凶手太过凶残,仍然造成了8人受伤(含凶手本人),其中4人危重的惨剧。
南京新街口 因为发生在闹市,目击者太多,所以关于这件事的视频一度在微信、微博上疯传。 画面太血腥,所以现在这些视频在网络上几乎都看不到了。 这件事的起因十分清楚,是该男子毫无人性,才犯下了种种丧心病狂的罪行。 但网络上却冒出这样一种声音: 他是个老实人。他这么做,肯定是逼不得已啊。 杀人是逼不得已? 她姐觉得必须要跟大家谈一谈这件事了。
穷凶极恶的「老实人」 给不了解的人简单讲讲这件事: 犯罪嫌疑人吉某,在5月29日当晚9点半开车撞伤三名被害人。 在大家都以为是意外事故的时候,他持刀下车捅伤被撞倒在地的一男一女。 被市民制止后,他非但不停止暴行,反而开车多次碾轧被害者。 引起路人的愤怒后,他开车冲开人群,逃逸到第二现场,过程中引发车祸。 车祸造成其原本驾驶的白色车辆安全气囊弹开不能行驶,他持刀威胁撞车的车主,劫其车继续逃跑。
因逆行,他在第三现场引起重大车祸,又抢了路边一辆车继续逃逸,很快又出了车祸。 一名路人冲上前试图制止他继续犯罪,他非但不听,反而持刀捅伤路人。在事态进一步恶化之前,警方赶到现场,将其控制。 吉某明显是有预谋作案的。 他的车子是租的,也事先准备了刀子,于众目睽睽之下多次用残忍的手段行凶。 结合这条网传医院工作人员的朋友圈看。
说句「恶魔在人间」,真的不过分。 但为什么还会有“他是老实人”的声音出现呢?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先是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微信群说,认识这位嫌疑人。他的微信名字,叫做「家和万事兴」。
就因为这个微信名,他们认为这个人一定是很爱家庭的。 于是有人推断,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刺激了他。 这件事情最有可能是什么事? 在大家的意识里,老婆出轨,不能忍。
根据这种联想,他们结合事发的情况编造出了各种版本。 比如该男子撞到了老婆和情人私会,激情杀人。 比如该男子的老婆骗走了他的全部积蓄,他活不下去了....... 只能说各位这编故事的能力不拿去写小说可惜了。
但无论哪个版本,无非是在说:受害者不是个好东西。是有人做错事了,他才报复社会的。 当然这是无稽之谈。 因为南京警方在事情发生的几个小时之后,就发布了官方通告。 明确表明,受害人当中,确有一名犯罪嫌疑人的熟人,但不是老婆,而是他的前妻。
@平安南京 既然是前妻,所谓的出轨肯定立不住了。 但这仍然无法避免一些人往这个方向猜想。他们说:「就是因为出轨,所以才变成前妻了啊!」 因为一些人的猜想,和部分有心人士故意传播谣言,这种说法误导了很多人。 大家开始同情起所谓的“受害人”来,有人说他是老实人。之所以做这种报复社会的事情,是因为老实人逼急了。
即便他犯下的是滔天罪行,造成公共和私人的财产损失不说,有几位受害者至今还躺在医院里,身受重伤,还有人为他开罪。 这桩惨案让我想到了就发生在一周前的大连车祸案。 男司机飞快驶过斑马线,连撞数人,造成5人死亡,司机肇事逃逸。
也是第一时间,就有人说老婆出轨,或者女朋友闹分手的。
但最终调查结果显示,是男子投资失败才选择报复社会的。和其他人毫无关系。 越是穷凶极恶的社会事件,越是有人说,凶手是个老实人,一定是他遇到了什么事,不然不可能做出这种事。 太荒唐。
「公平世界信念」产生的不公平 但这份荒唐也不让人意外。 事实上,这种声音经常出现的奇怪状况是有理论依据的 「公正世界信念」 即,人们相信所处的世界是公平的。 不幸的人所遇到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而幸运的人则收获着他们的奖励。
提出这个理论的人,是心理学家勒纳。 他在1966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实验中安排一位学习者独自学习,72名观察员旁观她的表现,只要她犯错,就会受到痛苦的电击惩罚。 但实验结束后,观察员对受害者的评价是她太笨了。
《人心的本质》 这一理论被称为「公正世界理论」,它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叫做「受害者有罪论」。 勒那在实验后得出的结论是: 当人们看到一个无辜的人遭受痛苦,而自己无力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状况时,人们就会贬低受害者,为他找一个理由,把他身上遭遇的痛苦理解成对他的惩罚。 也是因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种老话会流传至今。
《摩天大楼》 但,「公平世界理论」其实是一个著名的心理误区。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人们心中的一种美好愿望。 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比如天灾,比如人祸,比如病痛。不幸是随机降临在每个人头上的。
《少年的你》 究其根本,产生这种想法,不是因为人们太坏了,而是因为人性有弱点。 还有一种微妙的原因,是人们希望自己摆脱「我也可能成为受害者」的不安全感。
《少年的你》 如果承认一个人有可能无辜受难,尤其是南京新街口这种血溅当场、反复凌虐的场景,我们会非常惶恐。 因为我们很容易代入到自己,担心自己的安全。 所以大脑会产生保护机制,造成人们更愿意相信「受害者是个坏人」的声音,把受害者身上区别于自己的特点放大。
我们内心会产生:“因为我不会出轨,所以我不会受到伤害”。 或,“因为我不会激怒一个当街行凶的犯罪分子,所以我不会受到伤害”。的想法。 所以大家会攻击受害人,也会攻击这起事件中一位见义勇为的市民「南京胖哥」。
这样的状况也常见于性侵案。大家会攻击受害者为什么晚上出门,为什么穿了这样那样的衣服。
引起大家反对的《中国美术学院新生安全知识手册》 在攻击受害者的同时,他们也坚定了只要自己不做这样的事情,就不会经历这样的事情。 但这世界,能正如大家所想所愿么? 未免太天真了。
警惕「受害者有罪论」 受害者有罪论,从表面上看,只是二次伤害了受害者。 但再往前看一步。 其结果,是把犯罪和受害者的个人特质划等号的行为。
《难以置信》 当你以为你只是在说「出轨的人就该死」的时候。 造成的结果,其实是—— 让所有无法自证自己没有出轨的人,都面临着一旦遭遇不幸,根本无从呼救,甚至还会被大众拎出来辱骂的境地。
就像这次的受害人一样。 反正她人在ICU,无法为自己做辩驳。 结果是每一次「受害者有罪论」,都在默默地把一部分人,划到「你活该受伤害」的阵营里。
《听见她说》 当大家一次又一次地把每一个受害者拎出来,找到她和大多数人不同的特质,并且把受害者受到伤害归因成「她做了什么」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站在「我没有做错任何事」阵营里的人,是越来越少的。
《印度的女儿》 这个词也许是「晚上出门」,也许是「穿短裙」,也许是「性格自闭」,也许是「不善沟通」....... 每一次围剿受害者的行为,都会把一部分人从大多数人中剔除,扔到「你活该」的阵营中。 我们怎么敢保证,自己永远是那个「没做错」的大多数人呢? 她姐就说两件事。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有男生向两个女生泼硫酸。
底下的评论是: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男子用衣架暴打3名女童。
底下有评论说:
受害者有罪论,甚至都不会放过一个孩子。 这是一种讽刺,也是提醒我们不要这样做的一种警示。
《难以置信》 因为“受害者有罪”的背后,还有一个潜台词,即“犯罪者情有可原”。 可在犯罪事件中,犯罪者无论有什么样的理由,都无法改变他犯罪的事实。 让犯罪者犯罪的,只有「犯罪者产生了犯罪的念头」,而不是「受害者做了什么样的错事」。 所以,不要共情犯罪者。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真正要被拎出来的,是犯罪者。他们才应该受到惩罚。
《名侦探柯南》 哪怕,你潜意识里,更愿意相信,那个「受害者罪有应得」的声音。 这样的想法,是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的弱点。 但这不代表它是正确的。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会思考,会警惕一些不理性的想法。 如果我们真的想生活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试图找出受害者身上的「罪」。 而是让犯罪者受到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让更多人意识到,犯罪需要付出代价。 期待罪犯能得到应得的惩罚。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人脉网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2025-04-29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