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账户
人脉网

自媒体资讯干货

亲爱的游客,欢迎!

已有账号,请

立即登录

如尚未注册?

加入我们
  • 客服电话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400-000-0000

    电子邮件

    xjubao@163.com
  • APP下载

    人脉网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 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人脉网公众号

人脉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这样的好事,会越来越多!

2022-01-06 发布于 人脉网
手机视频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shoujisp.cc

(一)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件好事。而且可以预见,这样的好事会越来越多!

这两年有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越来越多的本土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科研建设中来。

清北自不必说。作为象牙塔顶端的两所高校,向来是企业和社会人士捐赠的首选目标。其他知名学府、乃至普通高校近几年接收的捐赠,无论是次数还是金额上,都有明显增长。

比如,有两所定位为新型应用研究型理工大学,今年就颇为瞩目。

一所在福建福州,一所在浙江宁波,两所大学的筹建捐资,分别来自于玻璃大王福耀集团创始人曹德旺,和知名半导体上市公司韦尔股份创始人虞仁荣。

比如,今年8月22日,武汉大学知名校友企业泰康保险,在25周年司庆之际,宣布捐款10亿元,提升我国医学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解决相关领域“卡脖子”难题。

还有,上海交通大学125周年校庆之际,81级计算机系校友、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宣布个人出资1亿元,为母校捐建一座绿色水冷高性能计算中心,旨在赋能基础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

接收到最多社会力量的,则还属西湖大学。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的发起和筹建,集合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还有很多知名企业家的捐赠支持,包括马化腾、杨国强,等等。

类似的好事不胜枚举。

有一点值得注意,现在的捐赠,往往不是简单直接捐钱捐物,更多的是“深度捆绑”。

作为产业界的代表,各行业的优秀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资源,经年探索和实践,他们也已经摸索出一套丰富的产业经验和技术落地应用方法论。

而学术界的代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擅长的则是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把二者结合起来,打通“产学研”,充分发挥“两个代表”的各自优势,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达到1+1>2的效果。

(二)

早在上世纪初,创新理论鼻祖、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不难看出,“产学研”合作过程就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过程,就是技术创新过程。

其实,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产学研”深度合作上有过丰富的探索和实践。

美国是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合作模式丰富、成果显著。比如最具代表性的“硅谷模式”。

硅谷地区汇集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十多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这些大学和机构为中心,基于丰富的人才基础,鼓励创新文化和风险投资赋能,硅谷实现了生产与科研相结合,众多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转化为商业成果。迄今为止,在这片狭窄的土地上已经诞生了包括谷歌、facebook、苹果等一众世界知名高科技公司。

日本和德国在“产学研”合作上的探索也非常成功。

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强化在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研合作,注重发挥企业在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日本则借鉴了美国的做法和经验,实行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

我国的“产学研”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速。

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合作教育起,到1991年4月,上海成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

2005年9月,教育部与广东省联合签署了《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启动了国家层面产学研结合的试点工作。2009年,科技部下达《关于做好支持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拉开科技人员派驻企业行动的序幕。

放眼当下和未来,“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有条件企业联合转制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技术服务。”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产学研结合。”

其实,企业创新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这方面,我们有天然优势:

第一、中国是世界唯一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工业基础完备,诸多领域的科研累积扎实,近些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也十分显著。第二、中国有足够大的市场。高新技术是典型的技术、人才、资本密集型行业,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核心要素便是市场,所谓需求驱动。第三、更为欣喜的是,中国已经成长出一批世界一流创新企业。

全球知名战略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排出的2021年全球最佳创新公司50强,中国共有5家公司上榜:华为(第8)、阿里巴巴(第14)、联想(第25)、腾讯(第26)、小米(第31)。

而这些“榜样”科创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投入上也做出了“榜样”。

刚刚结束的大湾区科创峰会,聚集了来自粤港澳三地、产学研各界的专家、学者和科创企业代表,一起探讨合作共享、持续创新、共同成长。

在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腾讯、华为等一众大湾区科技巨头,发挥“头雁精神”,不仅对外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丰富合作关系,企业内部也积极开放科研成果与技术平台,为众多中小企业带来了资金、技术、产品、信息等方面的反哺和服务。

就在昨天上午,上面提到的上海交通大学杨元庆科学计算中心揭牌仪式如期举行,这也是联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战略合作的起点。

根据捐赠协议,这座高性能计算中心将由联想集团建造与交付,采用联想最先进的高性能计算产品与技术,并应用联想独创的“海神”温水水冷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能够节约能耗成本40%以上,在增强算力的同时,助力实现国家碳中和目标。

同时,这座高性能计算中心的投入使用,也助力上交大跻身国内高校算力排名榜首,在全球知名大学算力排名中也位居前列。

据悉,未来三年内,联想集团还将持续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新技术孵化三个领域向上海交大投入2亿元资金,推动产学研融合创新,共同助力国家科创发展。

这样的公益和创新,还是值得充分的肯定。

(三)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国竞争激烈,中间是“脱钩与突围”的博弈。但最激烈的战场,还是科技的比拼。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必须在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中,取得更大突破。建立更有效的“产学研”体系,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突破点。

这需要我们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战鼓声声催征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人就没有登不上的山、跨不过的坎。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相关阅读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 人脉网
    1970-01-01
人脉网

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Get最新资讯

相关分类
热点推荐
关注我们
人脉网与您同行

客服电话:400-000-0000

客服邮箱:xjubao@163.com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人脉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人脉网 X1.0@ 20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