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http://lohasmacau.com 一个老话题,又被央视弄上了热搜。 据央视8月22日报道: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是1.3,低于国际社会通常认为1.5的警戒线,被认为有跌入低生育率风险的可能。相关监测亦显示,中国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呈现走低趋势。 报道认为:生、养、教的成本高,是不想生育的重要因素。 其实,“生育率跌破警戒线”早就被反复提及了,只是围观群众们每次看到这种新闻,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情绪波动罢了。 在去年底,民政部部长李纪恒近日撰文表示,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要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增加劳动力供给。 在文章中,部长明确指出: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总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线。 所谓“总和生育率”,是最常用的反映生育意愿的指标,可以解释为每个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有生命体征的)子女数量。 通常计算的总和生育率的世代更替水平是2.1,即平均每个妇女至少生2.1个孩子才能代替父母双方数量,将来的人口数量才不会衰减。与出生率下降趋势相同,过去几十年中,几乎所有地区总和生育率都出现了下降。 在国际上,一般认为人口总和生育率的警戒线为2.1,考虑提早病亡和意外死亡的情况,人口总和生育率2.1是一个民族长期不萎缩的最重要的平衡替代观测和警示指标。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965年达到峰值6.4,之后一直下跌到1982年的2.6。从1992年起,我国总和生育率跌到2.1的更替水平以下,进入2000年以来有缓慢回升,但总体仍低于1.8,2017年为1.63。 到了2019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不到1.5。 到了202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已经跌至1.3,创出了历史新低。 所以,“生育率告急”这件事,民政部、央视先后都做出了表态,不算新鲜。 关键是:连续表态背后,释放了什么信号? 简单说,是政策面风向的转变。 第一,人口政策。 8月20日,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表决通过,修改后的人口计生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注意,此次还取消了社会抚养费。 这意味着:对生育四孩或更多子女在法律上不再有处罚措施和条款。 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增强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的目标。 第二,民生政策。 生育率跌破警戒线,我们需要反问一个问题:为啥人们不愿意生? 答案谁都清楚:一是住房,二是教育。 生得起,教不起,住不起。 前段时间,多地已部署全面了解育龄妇女及生育意愿,有单位已展开问卷调查。 比如,河北石家庄提出“抓好三孩生育政策落实,全面了解石家庄市育龄妇女及生育意愿,分析研判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在山东,国家统计局济南调查队在全市随机抽取适龄家庭366户,开展“放开三孩政策背景下生育意愿专项调研”。 在广东,汕头金平区提出要“全面了解全区育龄妇女及生育意愿”。 此外,重庆市人口学会、国家统计局瑞安调查队、国家统计局浙江金华调查队等单位也开展了生育三孩意愿问卷调查。 调研目的是什么? 显然,是为了住房和教育领域政策密集落地。 在教育领域,我们看到: 高层发布“双减”意见: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不再审批新的学科机构,已有的改为非营利性,线上学科机构全部重新审批,学科类不得上市、收购,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随后,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在住房领域,我们看到: 在7月底,住建部等八部门联合发了一个通知,依法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房地产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在8月7日,深圳发布“深房理”调查进展,七部门联合查处骗贷、集资炒房行为。 从8月初至今,深圳、北京、杭州、成都、金华、广州、东莞纷纷加码调控政策,限购、限贷、增值税二改五、打击假离婚买房,应有尽有。 8月10日,住建部发通知,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避免旧改、棚改、城市更新陷入“过度房地产化”,严控拆除、搬迁和增建,其中提出了“老城区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这个硬指标。 不管是住房领域的整顿,还是教育双减的整治,都设定了一个期限:3年。 也许,总和生育率短期还会在低位徘徊。 也许,3亿育龄妇女还对生孩子这件事很抗拒。 但,时代的巨轮已经开始转动,人口与民生政策,配套的细则,各地执行的力度,都会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 拭目以待。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人脉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